集团首页|加入收藏|English|书记、院长信箱

后继有材

首页 > 后继有材 > 正文

后继有材 | 2022年度博新计划入选人物

来源:伟德BETVLCTOR1946  时间:2022-08-04 16:19:17  浏览:

博士后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学院高度重视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依托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bevictor伟德官网博雅博士后项目、学院“彤程博士后”项目等,吸引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优秀青年学者,探索前沿科学问题,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根据《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博管办〔2022〕8号),经专家评审,遴选出400名拟入选人员,其中bevictor伟德官网(不含医学部)入选15人,伟德BETVLCTOR1946入选3人。



【方志】

方志,男,1994年生于安徽,2022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bevictor伟德官网博雅博士后。曾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宝钢优秀学生奖、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五届“校长奖章”、第十六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多次获评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等荣誉称号。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no Energy,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pplied Catalysis B, ACS Energy Letters, Materials Horiz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累计影响因子133,IF大于10的6篇,其中一区TOP期刊8篇,一篇EIS高被引论文。发明创新方面:授权1项日本专利和3项国内发明专利,主持编写团体标准1项。

博士期间从全无机立方CsPbI3钙钛矿的相稳定性和载流子输运协同强化出发,以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研究手段,从不同维度对α-CsPbI3钙钛矿结构进行了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控,以优化并达到相稳定性和载流子输运协同强化的目的。通过零维点掺杂,筛选出可以协同提升α-CsPbI3钙钛矿相稳定性、光吸收性能以及载流子输运能力的掺杂元素及浓度,并针对掺杂元素p轨道和I-5p轨道形成的π*反键轨道能级与Pb-6p和I-5p杂化能级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行了物理机制的探讨。接着,通过引入不同的有机插层阳离子,构建准二维钙钛矿,在提升材料稳定性的同时,不断强化其面内和面外的电荷传输性能,为稳定高效α-CsPbI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发及其商业化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此外,指导合成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光电转化效率都已得到明显提升。

博士五年多的沉淀,经历了科研成果从无到有、科研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这一切都离不开曾经的努力与汗水。曾经常因为做实验或写文章而熬到半夜甚至通宵,虽然有过痛苦和煎熬的时刻,但实验成功以及文章发表时的喜悦又让我能继续充满激情地奋斗在科研路上。博士期间,除了科研能力的提升,我的科研绘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曾经只会使用origin处理数据和用ppt画简单的图,到现在可以熟练使用3ds Max,PS,AI等绘图软件绘制出精美的实验机理图或期刊封面,如相关作品被《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Materials Horizons》等期刊收录为封面。

博士后入站后拟开展钙钛矿氧化物的电催化性能研究,随着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如何减碳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电催化技术在新能源存储和转换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尤其析氧反应(OER)和氧还原反应(ORR)是众多新能源技术中必不可缺的过程。ABO3型钙钛矿氧化物因高催化活性、优异稳定性已在OER/ORR催化剂应用方面备受关注,甚至可与贵金属氧化物(RuO2和IrO2)相媲美,因此本人博士后阶段的研究重点为如何开发高性能的ABO3型钙钛矿电催化剂。



【刘友星】

刘友星,男,1992年生于河北,2022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陈建毅研究员、刘云圻院士。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Langmuir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7项(5项授权)。曾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奖、唐敖庆化学奖、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等。

博士期间主要围绕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利用界面合成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二维MOFs分子(Cu-THPP)。以2D Cu-THPP MOFs薄膜为活性层构筑了人工光电突触器件,模拟了人脑记忆基础功能,实现了生物突触可塑性(Angew. Chem. Int. Edit.2021, 60: 17440)。为解决界面合成法制备2D MOFs薄膜过程中易破损问题,发展了电化学合成法在单晶铜(100)表面生长了2D Cu3(HHTP)2 MOFs薄膜。利用PMMA膜转移技术实现了大面积2D MOFs薄膜的无破损转移。该方法制备的2D Cu3(HHTP)2 MOFs薄膜电导率为0.087 S cm–1,较界面法制备的同类MOFs薄膜提高了近3个数量级(Angew. Chem. Int. Edit.2021, 60: 2887)。进一步,利用毛细管力交替驱动前驱体,实现了介电层表面原位生长2D Cu-TCPP MOFs薄膜。将2D Cu-TCPP MOFs与石墨烯构筑异质结器件后表现出良好的光电响应,最大开关比达到30(Adv. Mater.2021, 33: 2007741)。

博士后期间将基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效水分解制绿氢的迫切需要,拟开展高性能光/电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重点围绕低维材料(例如2D MOFs/COFs、贵金属亚纳米团簇、量子点等)的可控合成进行研究。通过设计新型框架材料、开发材料合成新技术等实现高效催化剂的制备。深入研究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演变规律、反应中间体与活性位点的关联性,揭示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和稳定机制。为进一步发展高效光/电催化剂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



【张世鹏】

张世鹏,男,中共党员,1993年生于山西运城,2017年于西北大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余彦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2021年12月提前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博士毕业后于伟德BETVLCTOR1946张锦院士和郭少军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博士期间主要从事高容量硫基电池和碱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机理研究,在调控材料微纳结构及性能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硕博士期间主要围绕硫基电极材料(包括过渡金属硫化物及单质硫正极)存在的关键问题,合理调控和优化复合材料结构,研究电极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利用系统的原位及非原位表征揭示材料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从而开发高比能长寿命的碱金属二次电池,为其未来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未来博士后的工作中,张世鹏将继续从事新型高比能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围绕硫基电池和锂空电池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电极材料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控,揭示其充放电反应机理,拟得到高性能的新型二次电池。